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主動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動論」是中國傳統思想中關於德性修養的一種主張。主動論大抵有兩種,一種是相對於「主靜」之說,在心性修養方面,主張暢達情感,以開展心性;另一種主動論是反對靜坐與讀書等靜態的修養方法,而強調動態的實踐力行,以養成健全性格和能力。
  在心性修養方面,道家與儒家都有「主靜」的說法。〔老子〕十六章上說:「致虛極,守靜篤。」守靜即是無欲,使內心不為情欲所擾動,而專心寧定,達於清明純一的境界。此外佛家主張寂靜,絕情滅欲,以保持內心之靈明。相對於「主靜」之說,「主動」認為不應強調「無欲」,或克制情欲以避免心之擾動,而應當暢達地抒發情感。因為情感本是人性之自然表現,禁欲的主張既不自然也不可行,均衡暢達地抒情導欲,以達到動態均衡的靈明狀態,才是合宜的修養之道。其次,在具體修養方法,宋明理學家或主張靜坐、主敬,或主張讀書窮理,大體偏於靜態,清儒顏元則反對此種靜態方式,提出「習行」之說,強調動態的實踐力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主動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