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壤化作用 - 教育百科
紅 | |
壤 | |
化 | |
作 | |
用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teritizat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紅壤化作用多分佈於熱帶至亞熱帶地區,主要的氣候條件為高溫多雨。由於高溫的現象,使有機質分解容易,故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很少。低價的鐵化合物(Fe2+)氧化為高價鐵化合物(Fe3+)而多雨的現象使土壤中的Ca2+、Mg2+、K+、Na+等鹽類被淋溶掉,而留下鐵與鋁的氧化物。因氧化鐵多而使土壤呈現紅色,而稱為紅壤化作用。高度紅壤化的土壤常連結成塊,不但養份失去,同時也阻礙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流動,不適合作為農業土地使用。 紅壤化結果有三種主要土類,即(1)磚紅壤(laterite)為熱帶地區受紅壤化最強烈的土壤;(2)紅棕壤(reddish brown lateritic soil)為亞熱帶地區常見之土類,紅壤化程度較磚紅壤低;(3)黃棕壤(yellowish brown lateritic soil) 的紅壤化程度比紅棕壤更低。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紅壤化作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