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服制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fú z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ú zhì
解釋:
1.喪服的制度。以情誼的親疏,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晉.陶淵明〈祭程氏妹文〉:「維晉義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淵明以年少之奠,俛而酹之。」
2.衣服器用的制定和式樣。《漢書.卷九八.元后傳》:「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璽為,而欲求之?」《南史.卷二二.列傳.王曇首》:「時朝儀草創,衣服制則,未有定準。」
3.指服喪。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四二齣:「今大人服制已滿,況天朝恩典,禮當從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禁忌》:「服制之家不登賀,不立門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服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