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流動 - 教育百科
個 | |
人 | |
流 | |
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dividual Mobility |
作者: | 楊瑩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流動若依流動的對象或人數區分,可分為個人流動與團體流動兩類。如果流動只發生在個人身上,即為個人流動。 根據哈維赫斯(R.J. Havighurst)對美、英、澳、巴西等四個社會流動的比較分析,個人的向上流動通常有下述三個途徑: 1.技術的發展:在社會中,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後,可增加生產並改變勞動力的結構,進而造成中產階與技術性勞工職位的增加。 2.差別生育率:由於社會階級較高者的生育率較低,而社會階級較低者的生育率較高,因此社會階級較高者的職位,可由社會階級較低者遞補,無形中增加了社會階級較低者向上流動的機會。 3.個人的才能與努力:教育促成個人流動的方式,主要是由提供更多高等教育(或義務教育階段以後的教育)的機會給較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子女。而這種教育機會的提供,除了增加入學機會以外,還包括協助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喪失就學的機會者。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個人流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