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團體流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oup Mobility
作者: 楊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團體流動是社會流動的類別之一。有時社會流動並非只是發生在個人身上,而是某一群具有相同社會特質的人口或團體成員都發生這種流動,稱為團體流動。例如工業化之後,某一職業因專業化程度提升或獲得社會認可,常使該整個職業團體的地位提高,影響力增強;或社會革命之後,一個社會階級的人口影響力快速變動(包括影響力增強或減弱),都是團體流動的實例。由於團體流動通常是由團體成員整體的努力或地位變動而得,故有時亦稱為「集體式流動」。
  哈維赫斯(R.J. Havighurst)在比較美、英、澳、巴西等四國社會流動後,於其一九五八年發表的〔四個社會的教育與社會流動〕(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n Four Societies)一文中指出,團體的向上流動通常有三個途徑:
  1.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可增加生產,並改變勞動力的結構。這種技術發展所造成的就業市場結構變動,常是團體流動的原動力。
  2.社會財富或收入的分配:若一個團體的所得或財富在其社會中大幅度或快速的增加,可促成此團體向上流動。
  3.團體利用其所得或財富購買社會中象徵較高社會地位的事物時,亦可促成此團體的向上流動。例如,購買高級住宅、家具、汽車、名牌衣物,甚至將其子女送入收費昂貴的私立貴族學校就讀等。
  在大多數國家,透過教育來促成團體流動的途徑,主要是由各國政府為處於較劣勢家庭的子女,提供充分的教育機會而成。這種政府對學校教育機會提供的措施,包括協助這些處於劣勢地位的青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因素或其他不利條件而喪失就學機會,以及保障其入學機會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團體流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