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發性學習 - 教育百科
偶 | |
發 | |
性 | |
學 | |
習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cidental Learning |
作者: | 陳李綢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偶發性學習是指個體在缺乏動機與刺激情境下產生的學習,或在沒有正式教學的情形下產生的學習。根據理論,一般都相信學習是在有動機作用之下產生的,所以如果在沒有明顯的學習動機的情形下所發生的學習,便稱之為偶發性學習。偶發性學習通常是在其他學習正在進行時偶然學習到的,但當時並未表現在外顯行為上,而只有在動機發生改變時,才看得出偶發性學習早已發生。如「潛在學習」(Latent Learning)便是一種偶發性學習。在一個潛在學習實驗裡,布格斯基(B.R. Bugelski)曾要求某甲受試者幫忙研究者向乙受試者朗讀一頁記憶項目的字單,以便乙受試者能學會記住這些字單上的所有項目。研究者並未要求甲受試者必須學會記這些項目,而只是要求他向乙受試者朗讀而已。當「學習者」(乙受試者)已能背誦到某一種程度時,研究者突然要求「朗讀者」(甲受試者)也背誦字單的項目。結果是「朗讀者」竟然也「學」到了許多,即使他並沒有想要學,也不必去學這些項目。換言之,不刻意想要學習它們時,無形中卻也產生了學習效果。不過這個例子中含有練習成分,即甲在朗讀時雖無學習動機,卻收到練習的效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偶發性學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