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傑克布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acobson Edith
作者: 劉焜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傑克布森(1897~1978)是德國出生的精神分析家,因違反納粹祕密警察的命令,被關進監獄。他在監牢裡的生活經驗,後來昇華為從事疏離症或憂鬱症的精神分析的研究。一九四○年赴美,經承哈特曼(H. Hartmann)的自我心理學的理論,導入對象關係論的觀點,發展為對象關係論自我心理學。哈特曼是確立並發展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佛洛依德(S. Freud)到了晚年,對於本我、超我、自我的自立功能逐漸加以評鑑,哈特曼推廣這種觀念,修正精神分析的理論,特別重視自我的積極適應功能,對於自我加以肯定。佛洛依德認為自愛是對於自我或本我的補充,哈特曼則區別自我、自我表徵、對象表徵,認為自愛是本我對於自我表徵的補充。此自我心理學的對象關係論,後來由傑克布森加以發展。
  傑克布森在自我心理學的立場加上對象關係論的觀點,推論超我的發展。主張超我具有內在系統的高度功能,是以自我功能發展到一定水準為前提。且是經由戀母情結的挫折而發生的,從具體對象和自我表徵逐漸轉移到概念性、情緒性的了解,在此自我發展的階段,漸漸成熟為一貫的、有組織的觀念群。超我是經過青年期漫長的過程,從道德邏輯發展到根據倫理原則去控制人的行為之架構。
  傑克布森關於嬰幼兒自我發展的理論,則經由馬勒(M.S. Mahler)形成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傑克布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