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習慣僵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bitual Rigidity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習慣僵化」是指一個人在運用思考以解決問題時,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而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習慣。這種固定的習慣方式反而會使個體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情境時,不經思考就以相同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盧金斯(A.S. Luchins)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受試計算同性質的算術題,如下表所示:
  
  表中所示的A、B、C代表水桶的容量,D則是所要求的水量。受試者要假定使用A,B, C三個水桶,來倒出研究者所要求的水量D。這裡共有十一題,第一題為例題。受試為大學生,實驗組的學生每題都做,一直做到第八題,大部分的學生都採用D=B-A-2C的公式來處理。例如,做第七題時,仍然是用49-23-2(3)的方法來得到20,而不會使用A-C=23-3=20的較簡便的方法。又如,做第九題時,只能以A-C來解答,卻因受到解題心向(problem-solving set)的影響,仍然想要用B-A-2C的公式來解答。而控制組的學生只做第二、七、八題,因為控制組的學生練習較少,比較沒有習慣僵化的現象產生,在做第七、八題時反而會採用簡便的方式來處理。
  這個實驗顯示,過多套公式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可能無益,甚至有害。而這種因受到解題心向之影響而企圖以同樣的習慣來加以反應的傾向,就叫做習慣僵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習慣僵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