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文電腦輸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uter Input of Chinese Characters
作者: 徐惠文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國文字的電腦輸入,是將中文資料輸入到電腦儲存媒體的過程。一個中國文字的輸入工作,涉及許多碼(Code)的轉換工作。也就是說,一個中國文字資料的表示法,是經過一串複雜的程序,才變成標準的交換碼或計算機使用的內碼(Internal Code)。
  以一個通用的輸入系統模式來說,是從中文資料所包含形成的符號集合(Symbol Set),輸入到一個輸入機制(Input Mechanism)予以加碼及作為與電腦介面的溝通,再輸出到電腦之上。這組符號的集合包括有中國文字、文字相關的符號(如注音或拼音符號、部首、基本筆畫、標點、檢字用的字根、形母等)、一組與ISO 646相容的西方語系符號(如ASCII),及其他符號等。
  輸入的方式,包括語音輸入(Speech Input)、鍵盤輸入(Key-Board Input)、手寫體辨識(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印刷體辨識(Printed Chinese Characte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等,其中以鍵盤輸入最為普遍。
  至於輸入程序模式(Input Working Procedure Model)即指以鍵盤為工具,經由一種或多種混合的檢字法,由操作者將原始資料鍵入資訊處理系統的模式。
  而文字拆解的方法,坊間新的產品層出不窮,種類繁多,但因中國文字離不開形、音、義的組合,故這些所謂的輸入法也不外乎是整字輸入,拼音輸入,以字形拆解輸入,以字形為主、字音為輔組合輸入,或以拼音為主、字形為輔組合輸入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文電腦輸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