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全色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nchromatic Film
作者: 王宏德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全色片,是指一種對於光譜上各種顏色均有感光作用之軟片。它的感光範圍與人眼所能看到的顏色極為接近。
  膠片在曝光之後能起化學變化的物質為銀鹽(Silver Salt),但是因為銀鹽種類不同,感光速度的性質亦有區別,最初發現的感光銀鹽是硝酸銀(Siiver Nitrate)和氯化銀(Silver Chloride),以後又繼續發現碘化銀(Silver Iodide)和溴化銀(Silver Bromide)等。目前所使用的各種膠片、放大紙、印相紙等的感光膜,皆不外上列所列之銀鹽混於膠液的乳劑中。
  一般來說,全色片又分成3種類型:
  A型--普通全色片,對藍色較為敏感,對紅綠較為遲鈍,在目前使用此種軟片的不多。
  B型--此型之全色片對於三原色中的藍、綠感受性最敏銳,對於紅色則比較稍弱,它很合乎人類視覺的標準。在日光下使用加黃濾鏡,可將不需要的藍光除去。我們一般常用的極微粒和速度不高的微粒全色片,皆屬此型。
  C型--C型片是超速度的全色片,對於紅色之感受能力最強。使用此種全色片的目的,是需要進行高速感光的攝影,尤其是在燈光下拍攝動態物體,此型全色片更屬必需。此種乳劑感受色彩的趨勢,在最後照片上表現的藍、紅二色比較淡,對綠色比較深,因為它對綠色的感受能力較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全色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