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 sh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岩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 shí |
解釋:
礦物的集合體,可分為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三種。構成地球上岩石圈的主要物質。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岩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知識 1: 岩石是在自然界中由一種或多種礦物或似礦物(如煤、玻璃物質、蛋白石等)聚合而成的固態集合體,但大部分的岩石都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礦物。岩石常以岩層或岩體形式而構成地殼及地函的固態部分。隕石與月岩也是岩石,但一般所易見的岩石,主要指組成地殼及少量上部地函的物質。構成地殼的岩石是由內力與外力等地質作用下的產物,也是地球化學、物理化學和部分生物作用的產物。傳統上,岩石可以分為火成岩、沈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由大部分的野外露頭或岩石標本去區分它們並未產生很大的困難,而且按照它們可能形成條件的分類方法仍有許多好處。根據美國地質學會所編定的「地質名詞辭典」對三大岩類所下的定義分別為: 火成岩──由熔融或半熔融岩漿凝固而成的岩石,如花崗岩或玄武岩。 沈積岩──由鬆散的沈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或地表附近之水溶液所產生的化學沈澱;或由植物或動物之殘骸及其分泌物所形成之有機質岩石,如砂岩、頁岩和石灰岩。 變質岩──在風化與膠結帶以下的任何岩石,特別是地殼深部的固態岩石,為因應溫度、壓力和化學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原有的礦物種類(再結晶)、化學組成與岩石組織和結構,所產生的岩石,稱之為變質岩,如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為了便於將一岩石劃分到三大類中,我們首先提出一劃分的規格表(表1;參考圖1與圖2),列出其分別的特點。表中也涉及野外露頭的構造和岩石的組織和特徵礦物。當然只憑單一的特點尚不足以作為劃分的依據,但若是由數點加以配合應用,那就雖不中亦不遠矣!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岩石 | |
主題: | 地質 |
作者: | 莊文星 |
數位化單位: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
紀錄類別: | 地質學習資源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ock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就地質人員而言,礦物的任何質量,不論是否強化,其形成地殼的部分即為岩石。岩石可能只含有一種礦物,在此情況下稱為單礦,但岩石通常含有多種礦物。沉積岩及火成岩等由於受溫度及壓力的影響,其礦物組成及結構產生變質而形成變質岩。變質岩計有板岩、千枚岩、片頁岩以及片麻岩等。變質岩可用於作為高強度放射廢料地層處置的母岩。在瑞士及瑞典則以麻岩為主。地下深處(一般約1,000公尺深)開挖洞穴,會導致岩盤周圍所累積的能量頓時釋出。在嚴重的情形會使洞穴崩潰,稱為岩爆(rock burst)。一般而言,在洞穴開挖初期,硬質岩較軟質岩易於造成岩爆現象。對於花崗岩或玄武岩的硬質岩,若於其下深處建造地層處置場時,通常係採用鑽探以防止岩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岩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rock |
作者: | 洪如江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岩石,包括岩石材料與岩體。岩石材料,指由礦物與部分含水所組成之連續固體,在正常狀態下具有相當強度,浸於水中以手攪拌不致消散者。岩體則內含岩石材料與地質構造,尤其是弱面。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之岩石材料強度分級如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岩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