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追求意義 - 教育百科
努 | |
力 | |
追 | |
求 | |
意 | |
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ffort After Meaning |
作者: | 張景媛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類在接受訊息時,並非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去理解訊息。這種主動理解的過程稱之為「努力追求意義」。 巴特利(F.C. Bartlett)曾研究學習和記憶有意義的文章之學習和記憶,認為人們在學習和記憶某些訊息時,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有些人會將訊息平順化(leveling),有些人會將訊息尖銳化(sharpening),也有些人則是將訊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平順化的情況是將訊息省略一些細節,只記得一些重點;尖銳化是會記得一些特殊細節;合理化則是將訊息整理得較為簡潔,而且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由於我們不可能把收錄到的訊息一字不漏的記下來,所以會去重組這些訊息,以熟悉的方式來記憶,並使這些訊息變得有意義。巴特利強調人們會努力追求意義,也就是說,人們會運用其已有的知識,或者運用基模(schema)來同化新訊息到既有知識之中。在努力追求意義時,可能會使用到的三種知識是:內容知識、策略知識和後設認知知識。內容知識指教材上的訊息;策略知識是學習者所用來幫助自己有效學習的程序知識;後設認知則是學習者對自己的認知歷程知曉的程度。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努力追求意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