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柔勝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成語有「柔能克剛」一則。關於「剛與柔孰勝」這個問題,先有老子〔道德經〕中說過「柔能克剛」的話,如:「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本之生也柔脃(同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劉向著〔說苑〕中〔敬慎〕卷述韓平子和叔向的對答中引述了老子的話,其中叔向以為自己柔弱,不必剛強。平子則以為柔弱的可能容易脆折,叔向則說,柔弱的可以扭曲,但不會脆折。含意是說柔弱代表「謙虛」,剛強代表驕傲自滿。天道有增添虧損而抑制滿盈的現象,地道也有抑注盈虧的事實,鬼神為禍於驕縱的,福佑謙虛的,人道厭惡驕傲而愛好謙虛,所以人能謙虛的,會得到天道、地道、鬼神和人道的幫助。
  劉向在同篇中又以常摐(據說為老子之師)和老子的對話,指明柔弱(代表謙虛或敬慎)勝過剛強,柔者比剛者存在較久。大意說經過故鄉要下車,表示不忘舊識或尊敬鄉里故人;遇到喬木急走迎上去,表示尊敬年長者。常摐張開口問老子說: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回答不在了。又問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在。然後解釋道:舌之在,是因為柔軟,齒之亡,是由於剛強,這個柔存剛亡的道理,可以應用到天下一切事務上,也引申到「敬慎」是為人作事的普遍原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柔勝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