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原子結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tomic structure
作者: 曾天俊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據目前所接受的模型,一個單獨的原子為中性。原子的中心為原子核,核內有質子及中子。原子核帶正電,其外有同電荷量的電子,各有其電子軌域,繞原子核運動,電子的運動形成了電子雲。根據拉塞福(E. Rutherford)的研究結果,原子核的大小約為10-14 公尺,原子的大小約為10-10 公尺。
  又依據薛丁格(E. Schrödinger)的理論,各電子在原子核外的電子軌域一層一層有如行星繞恆星般地運動著。不同的是,電子不論在任何軌域上運動,都有接近原子核的機會,只是對某些軌域而言,電子接近原子核的機率非常之少。
  原子通常處於基態(ground state),受激(excitation)後可處於激發態(excited state)。當原子由高激發態回至低激發態或基態時,將有光子輻射而出。若以光譜儀器分析時,可得該類原子之特性光譜,其光譜一般稱為線光譜(參見line specturm)。儀器之解析度佳時,將可見原子之精細結構,係電子自旋與軌域角動量耦合之結果。儀器之解析度更佳時,將可見原子之超精細結構(hyperfine structure),係原子核自旋與原子總角動量耦合之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原子結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