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台灣凡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rmosan Mulle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Valamugil formosa (Oshima, 1922)
形態:
體延長;體青灰色;無背隆脊;脂眼瞼發達;胸鰭基部頂有一小黑點;除腹鰭為白色外其他各鰭為黃色;唇薄,無唇齒;側線10條;稚魚為圓鱗,成魚具櫛鱗;體長可達40公分。
分布:
台灣、菲律賓。
生態習性:
台灣凡鯔喜成群結隊嬉戲於沿岸及河口域,以攝取碎屑及藻類為主,屬雜食偏草食性魚類。喜愛的水溫較廣為攝氏 16~28℃,可適應海水及半鹹水或淡水的生活,屬廣鹽性魚類,是台灣南部的特有種。
利用:
供食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鯔目(Order Mugil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系:
鯔形系(Series Mugilomorpha)
科:
鯔科(Family Mugilidae),Mullet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台灣凡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