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後為君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後為君子」是〔韓詩外傳〕卷八中載魯哀公問冉有的一句話,原文是「凡人之質而已,將必學而後為君子乎?」魯哀公以為人只要有好的本質就夠了,不一定必須學習才能成為君子。冉有回答,解釋學習的必要性。
  冉有說:美玉不經過刻鏤,就不能成為器物;雖有好的本質,不學習,就不能成為君子。如子路原本是個鄉下人,子貢不過是個買賣人,都在跟著孔子學習以後,才成為天下有名的人,諸侯尊敬他們,卿大夫親愛他們,如果不是學習,鄉下人和生意人會受到諸侯卿大夫的尊敬親愛嗎?又如吳、楚、燕、代共謀伐秦的時候,祧(或做姚)賈以一個守門人的兒子去和四國交涉,阻止了伐秦,被秦國立為上卿;再如百里奚在齊國曾為乞丐,自己賣身得以到了秦國,秦國用百里奚為相而稱霸;姜太公一生坎坷,到老年在河上釣魚,遇到文王,成為卿相,後來助武王伐紂,而成為齊國的始祖;管仲本和齊桓公敵對,齊桓公用他為相,因而稱霸諸侯。這四個人如果只憑本質而沒有學習,就不知道如何折衝樽俎、治理天下國家;也不會各自得到國君的賞識,提拔他們到卿相的地位;因為學習使人獲得知識,鍛鍊能力,使人進步不已,並且改變人的品質,所以一定要經過學習、才能成為君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後為君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