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吻海蠋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大吻海蠋魚
英文名: Halicampus macrorhynchus
描述: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體環緣邊均細棘齒;背鰭基底下方之體環背部隆起。吻略長,頭長為其1.5-1.9倍;吻部背中稜完全,具短棘突及小刺,側吻棘存在。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稜。體環無弱縱棘;頭部及身體均具大型葉狀皮瓣。骨環 14-15 + 25-27;背鰭鰭條數 18-19;胸鰭鰭條數16-19;尾鰭鰭條數 10。體色多變,由褐色至淡紅色皆有,有時散在雜斑或斑帶。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東至所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附近海域。臺灣僅分布於南部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