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失與悲傷 - 教育百科
喪 | |
失 | |
與 | |
悲 | |
傷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oss and Grief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喪失是失去原來有的;悲傷是由喪失而生的情感作用。席穆斯(B.G. Simos)在其所著[悲傷時刻:喪失為人類普遍經驗](A Time to Grief: Loss as a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1979)中區分悲傷與哀痛(mourning),二者雖然都是有所失,但哀痛通常指喪親而言,是傳統和習慣的表現,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悲傷則是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 悲傷的造因頗多,如失去親愛者或所尊敬的人,失去身體的一部分,失去身外之物,以至失去了「過去」。失去人通常是由於死亡、離婚、散失、遺棄。失去身體的一部分是由於疾病或意外傷損而喪失肢體、器官切除、變形、以至頭髮和牙齒掉落;其餘如癱瘓、失明,此類喪失足以改變生活方式和身分地位。身外之物如金錢、財產等,往往源於盜竊、人謀不臧或天災。失去過去多是因時間消逝,進入人生的後一個階段,前一階段不能再得,如失去童年,失去青春之類。 喪失常使人悲傷惋惜以至懊惱。能適應者不致傷害身心健康,不能適應者會成為終身遺憾。 庫柏勒-羅斯(E. Kübler-Ross)舉出因喪失而致的悲傷有五個階段:(1)否認並震驚;(2)憤怒煩燥;(3)祈求喪失轉變為無所失;(4)消沉;(5)接受事實。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喪失與悲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