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才,喬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izet, Georges (1838-1875)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卒於巴黎的布基瓦爾(Bougival)。九歲入巴黎音樂學院,隨阿勒威(J. F. Halevy, 1799-1862)學習作曲,十六歲開始寫歌劇,1875年得羅馬大獎,到羅馬進修,1863年發表歌劇《採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得到大眾的佳評,但1875年推出的代表作《卡門》(Carmen)首演反應極為冷淡,比才因此受到打擊,最後憂鬱而終。他的音樂風格戲劇性濃,平易率直,曲調流暢,節奏明朗,與舞蹈有關的作品:《C大調交響曲》(Symphony in C Major, 1855),編舞巴蘭欽(G. Balanchine, 1947)。《採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 1863),編舞佛金(M. Fokine, 1912)。《卡門》(Carmen, 1875),編舞瓦洛(N. de Valois, 1931)、巴蘭欽(1925)、都鐸(A. Tudor, 1935)、培堤(R. Petit, 1959)、阿洛素(A. Alonzo, 1967)、柯蘭可(J. Cranko, 1970)等。芭蕾《狄亞米莉》(Djamileh, 1871),《兒童遊戲》(Jeux d`Enfants, 1871),編舞馬辛(L. Massine, 1932)、巴蘭欽(1955-1975)、沙普(T. Tharp, 1984)等。《羅馬組曲》(Roma Suite, 1861-1868),編舞巴蘭欽(1955)。《桑松與達利》(Samson et Dalila, 1877),編舞巴蘭欽(1927)。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才,喬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