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啁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ㄋㄧㄠˇㄐㄧㄠˋㄕㄥㄖㄨˊ:「ㄓㄡㄐㄧㄡ」、「ㄓㄡㄓ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ōu
解釋:
  1. 狀聲詞。形容鳥叫聲。
    【例】啁啾、啁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ōu
解釋:
參見「啁啾」、「啁噍」等條。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o
解釋:
[動]
戲謔、調笑。同「嘲」、「謿」。如:「詼啁」。《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費褘傳》:「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ㄡ

1. 「啁啾」:擬聲詞。

⑴ 鳥鳴聲。唐.王維〈黃雀癡〉詩:「到大啁啾解游颺,各自東西南北飛。」

⑵ 樂器齊奏之聲。唐.杜甫〈渼彼行〉:「鳧鷖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

⑶ 幼兒學語之聲。《聊齋志異.卷三.夜叉國》:「徐輒教以人言,漸能語,啁啾之中,有人氣焉。」

2. 「啁噍」:

⑴ 鳥名,指鷦鷯。《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

⑵ 擬聲詞,鳥鳴聲。《禮記.三年問》:「至於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

㈡ㄔㄠˊ

1. 戲謔、調笑。同「嘲」。《三國志.卷四三.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馬忠》:「忠為人寬濟有度量,但詼啁大笑,忿怒不形於色。」《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費禕》:「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

2. 擬聲詞。形容繁雜細碎的之聲音。如:「啁哳」。《楚辭.宋玉.九辯》:「鴈廱廱而南遊兮,鵾雞啁哳而悲鳴。」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九.如是我聞三》:「其人舉手指揮,語啁哳不可辨。」

注音: ㈠ㄓㄡ ㈡ㄔㄠ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啁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