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聖人聽天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聖人聽天下」指聖明的人統治天下,必先注意為人民著想的五項事情。〔禮記‧大傳〕記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與焉。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五者一得於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者。五者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文中的五項事務,一為訂立親屬的關係,二為酬報有功的人,三為選拔賢德的人,四為任用有才能的人,五為省察所相親愛的人。若能全部做到,則人民無不富足,若有一項差錯,則人民無從保命。這五件事列在治民之前,因為治民是政道,要實行政道,先要從人道開始,由於人道是最根本的。先建立人道,已可以為人民的表率。而報功、舉賢、使能一則建立了任事者的典範;一則這些人也能發揮治事的效果,和治民仍然有關。至於治親和愛人,更表現了親親仁民的倫理和仁愛精神。先把這五項做好,在治民之前,已經可以收到「不治之治」的效果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聖人聽天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