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寬帶裸胸鯙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寬帶裸胸鯙
英文名: Gymnothorax rueppellii
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部尖長。尖牙;頜齒及鋤骨齒單列,上頜口內眼窩部有 3-4 個長尖牙。脊椎骨數132-135。體色為淡褐至白色。體側具有 15-19 條褐色環帶;在頭部和軀幹前方的環帶在腹部不銜接,或僅略微銜接。暗褐色環帶的寬度和環帶間隔相當;大型標本由於環帶間隔的顏色逐漸加深,環帶愈不明顯。嘴角有黑痕;前鼻管黑色;口內部皮膚黑色。活體成魚頭頂部為黃色。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夏威夷、土木土及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海域。臺灣東部、南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之岩礁區可見。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nded Moray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Gymnothorax rueppelliae (McClelland, 1844)
形態:
吻部尖長。尖牙;頜齒及鋤骨齒單列,上頜口內眼窩部有3~4個長尖牙。體色為淡褐至白色。體側具有15~19條褐色環帶;在頭部和軀幹前方的環帶在腹部不銜接,或僅略微銜接。暗褐色環帶的寬度和環帶間隔相當;大型標本由於環帶間隔的顏色逐漸加深,環帶愈不明顯。嘴角有黑痕;前鼻管黑色;口內部皮膚黑色。活體成魚頭頂部為黃色。中、小型的鯙類,體長可達80公分。
分布:
廣泛分布於非洲東岸、紅海、日本、大堡礁、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及夏威夷等海域。在臺灣見於澳底、成功、蘭嶼、墾丁、小琉球、澎湖等珊瑚礁分布的海域。
生態習性:
性情羞怯;大多數時間皆躲藏在隱蔽物中。小型個體可在珊瑚礁岩岸的潮間帶潮池中被發現,魚體呈半透明;隨成長體色逐漸加深,頭頂部逐漸轉黃。喜歡捕食魚類。
利用:
可供食用。顏色及斑紋漂亮,可飼養、玩賞。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寬帶裸胸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