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輻蛇尾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環棘鞭蛇尾 Ophiomastix annulosa 屬於櫛蛇尾科,在水深20公尺以內的珊瑚礁區潮池中極為常見。其反口面為棕紅色,體盤上有許多黑色斑點,牠們的腕足上有十分美麗的菱形格狀花紋,每隔一小段距離便有一對末端膨大如棒球棍般的足針,造型十分特殊搶眼。牠們的體盤為圓形,直徑大約為2.5~3公分左右,但腕長可達25公分,腕共有五隻,十分細長且易斷,在野外通常僅看得到牠們伸出長腕在捕捉水中的有機顆粒,很難見到牠們爬出石縫外。許多人嘗試要一窺牠們的廬山真面目,但往往是將牠們的腕足給拉斷了,卻看不到其體盤真正的形狀。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日本南方的琉球群島及澳洲北部。台灣地區可見於各地及離島的珊瑚礁區。
知識 1:
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輻蛇尾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輻蛇尾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輻蛇尾科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拉丁種小名: savignyi
拉丁屬名: Ophiactis
中文綱名: 蛇尾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Ophiact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大西洋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中文目名: 真蛇尾目
拉丁目名: Ophiurida
拉丁綱名: Ophi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輻蛇尾
英文名: Ophiactis savignyi
描述:
俗稱沙氏輻蛇尾、輻陽燧足、蛇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Savigny’s brittle star。體盤略呈圓形,體型很小,直徑僅約0.5公分。腕足2至7隻,而以6隻較常見,長僅約2公分,具有棘刺,反口面(背部)呈灰棕色至灰綠色,具有黑褐色、黃色至藍綠色的斑紋。齒下口棘1個,呈心形。體盤的反口面有特殊的鱗片,散佈一些小刺棘。輻楯大,口楯大,側口板小,近端不相連接,反口腕板呈橢圓形,有圓形的側緣,遠端邊緣凸起。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全世界包括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熱帶及暖溫帶海域,包括夏威夷、埃及、澳洲、南非、亞洲等地區,是全世界最普遍的一種陽隧足,臺灣各地經常可見。但經過基因分析,大西洋的族群可能是19世紀時經由船隻的壓艙水而入侵的外來種。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