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范引年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范引年號半野,講學於青田,從遊者頗眾。引年之學出於王門,〔明儒學案〕中列入浙中王門,其思想從孔子手著之〔易〕入手,認為天之道為陰陽,地之道為剛柔,人之道為仁義,三者是道之極點,組成了大千世界的現象,故說:「陰陽相摩,剛柔相盪,仁義相禪,藏乎無局之鍵,行乎無轍之途,立乎無所倚之地,而神明出焉,萬物備焉。」因此人只要處於無思、無為的寂然不動的狀態,便能通達天下事理萬物。
  引年之論聖學,主張聖學以一為要,所謂「一」是指心中無欲。人的欲念大致可分成二種,高明者受蔽於意念,低卑者受蔽於嗜欲,這些現象都是心中之困擾。所以心中無欲,便能專一,無欲便能通達事理,如此聖學之境便可達成。由此可見,引年之學以王學為宗,以心為要,認為君子寡欲,故修之而吉,小人多欲,故悖之而凶,但吉凶的界限不定,一個人是否成聖,完全取決於心,此便是其「心極之義」學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范引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