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鏤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ㄉㄧㄠㄎㄜˋㄖㄨˊ:「ㄉㄧㄠㄌㄡˋ」、「ㄌㄡˋㄎㄜˋ」、「ㄌㄡˋㄎㄨㄥ」、「ㄐㄧㄥㄌㄡˋㄒㄧˋㄉㄧㄠ」、「ㄌㄡˋㄐㄧㄣㄎㄜˋㄩ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鏤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òu
解釋:
  1. 雕刻。
    【例】鏤金刻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òu
解釋:
[動]
1.雕刻。《爾雅.釋器》:「金謂之鏤,木謂之刻。」如:「鏤金刻玉」。《左傳.哀公元年》:「器不彤鏤,宮室不觀。」
2.疏通。《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徼牂牁,鏤靈山。」唐.顏師古.注:「鏤,謂疏通之以開道也。」
[名]
1.可供刻鏤的剛鐵。《書經.禹貢》:「厥貢璆、鐵、銀、鏤、砮磬。」漢.孔安國.傳:「鏤,剛鐵。」
2.釜的別名。漢.揚雄《方言》卷五:「鍑,……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錡,或謂之鏤,吳、揚之間謂之鬲。」
3.孔穴、隙縫。《宋書.卷二七.符瑞志上》:「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