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預想心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ticipatory Imagery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思考的過程中,個體可以憑想像去處理各種符號表徵與心像之間的關係,故想像是完成思考的重要歷程之一。
  想像是指把記憶中的經驗、訊息與意像加以統整組合,並產生新意像的心理歷程。想像有三種:
  一、再生想像(reproducing imagination):沒有真實的事物在眼前,憑記憶把過去的經驗或意像在意識中呈現。因為只是把記憶重新浮現,故又稱為記憶想像。
  二、創造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重新整理過去的經驗,產生全新的意像或新的構想;或是記憶中根本不存在,憑思考產生新的意像。因此創造想像是重新開創的思考模式,有時是憑空想像,有時則擺脫舊經驗的窠臼,企圖產生新的意像。
  三、預期想像(anticipatory imagination):即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甚至想像如何達到預期的目標而預做準備。當一個人在進行預期想像時,其內心所產生的心像便是預想心像(anticipatory imagery)。
  在教學心理學上的研究顯示:年幼的小孩只可能再生想像,而不能預期想像,在促進意像形成方面,讓兒童自己實地操弄玩具有助於形成有用的心像。此際兒童的理解能力相當有限,無法自行產生精緻化的意像。故使用具體的教材,實際的把玩操弄,產生心像之後,學童才能記憶想像。到小學中年級才慢慢會有預期想像。這段發展過程是漸進的,經驗則點點滴滴的累積,為後續學習的基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預想心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