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書館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y Psychology
作者: 廖又生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圖書館心理學,係屬心理學與圖書館學間科際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所形成的圖書館學之新興次級領域(Subfield)。1949年美國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提供基金以進行一系列「人群關係與個人行為專題研究」,使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及文化人類學家3領域學者共同努力,藉資探討人類的行為,便是世人通稱的行為學派(Behavioral School)。行為科學以心理學、社會學及文化人類學3領域為核心;圖書館心理學則屬行為科學在圖書館行政上的應用,它與圖書館社會學不同;基本上,圖書館心理學著眼於圖書館組織內成員動機、態度、人格、學習、發展、情緒、工作安全及心理健康等課題之探討,可以說是比較側重於個體行為的微視研究(Micro-Study)。
  圖書館心理學在心理學家的眼光裡,被定位為應用心理學(Applied Psychology)之一支,自孟斯特堡(Hugo Munsterberg)創工業心理學(Industrial Psychology)以來,心理學在工商企業及政府行政組織上之利用益見廣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圖書館管理中亦有行為管理研究途徑,諸如研究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各種有關人性因素(Human Factors)、使用者動機研究、讀者認知行為、甚至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等都是當代圖書館心理學熱門的研究主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書館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