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寤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ㄕㄨㄟˋㄒㄧㄥˇㄖㄨˊ:「ㄐㄧㄥ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寤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睡醒。
    【例】寤寐、驚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睡醒。《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惕然而寤,徒夢也。」
2.覺悟、醒悟。通「悟」。《楚辭.屈原.離騷》:「閏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上》:「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睡醒、醒來。如:「寤寐」。段注本《說文解字.㝱部》:「寐覺而有言曰寤。」《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惕然而寤,徒夢也。」《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列傳上.王勃》:「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2. 覺悟、醒悟。通「悟」。《楚辭.屈原.離騷》:「閏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後漢書.卷四○.班彪列傳上》:「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

3. 見面。通「晤」。唐.劉禹錫《劉賓客外集.卷一○.為鄂州李大夫祭柳員外文》:「馳神假夢,冀獲寤語。」

注音: 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寤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