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ù shì qǔ |
解釋:
本指詩人吟唱的一種歌曲,常伴以舞蹈。後演變為以鋼琴伴奏的敘事性獨唱曲。內容常富有敘事性、戲劇性,有的取材於文學作品或民間傳說。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敘事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allade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文中的Ballade指的是一種由英文Ballad(民歌)演變而來的敘事詩、敘事歌或是與敘事詩有關的器樂曲(敘事曲)。 在十八世紀後期與十九世紀的前半,敘事詩成為文學與音樂的源泉。其主題通常來自通俗的歷史與民間傳奇,且與超自然的因子有關。內容多半是嚴肅的,有時甚至有些悲劇性。作為一種音樂形式的敘事歌,通常是一種以鋼琴伴奏的獨唱曲,敘事歌所採取的通常是一種反覆歌的(strophic)的形式,同時也可能是很長的聯篇寫作的詩歌(throughcomposed songs)。敘事歌的先驅可以巴哈(J.E. Bach, 1683~1739)與赫賓(V. Herbing, 1735~1766)的作品為代表,而十八世紀的宗斯提格(J.R. Zumsteeg, 1760~1802)所創作的敘事歌更確立了冗長的聯篇寫作的形式。十九世紀時,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以精簡的形式寫作了著名的敘事歌〔魔王〕(Erlkonig),他的歌曲中有不少類似的敘事曲。十九世紀其正以敘事歌著名的作曲家是洛維(C. Loewe, 1796~1869),創作了為數甚眾的敘事歌。其他創作過敘事歌的著名作曲家則有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等人。到十九世紀的中期,一種新的音樂形式 「合唱敘事曲」(choral ballade)出現,這種敘事曲使用了合唱、獨唱與管絃樂的伴奏。 某些純粹的器樂曲也被稱為「敘事曲」,這表示它們與作為文學的敘事詩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敘事曲中大部分都是鋼琴曲,多為ABA三段式,透過高度戲劇之A段與抒情之B段的結合,展現出敘事的風格。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蕭邦(F. Chopin, 1810~1849)的四首敘事曲及布拉姆斯及李斯特等人的敘事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敘事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