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普喬丹公式 - 教育百科
克 | |
拉 | |
普 | |
喬 | |
丹 | |
公 | |
式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lapp-Jordan Formula |
作者: | 廖又生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1970年代之後由於通貨膨脹及財源緊縮的影響,有關圖書館館藏規畫及評鑑皆在企求圖書館經營達到成本效率(Cost-Effective)或成本效益(Cost-Benefit)的最佳狀態,因之,館藏評鑑方法有質的評鑑、量的評鑑及館藏使用情形等3種主要方式,「克拉普喬丹公式」即屬於量的評鑑方法之一種。 克拉普(Verner W. Clapp)與喬丹(Robert T. Jordan)二人在1965年共同發表「Quantitative Criteria for Adequacy of 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s」一文,二氏認為一所大學圖書館的基本館藏量是50,750冊書,「克拉普喬丹公式」主要是配合學生、教師人數等為變數來算定大學圖書館的標準藏書量;該公式最大的特色在能考慮到各種讀者所需的資訊量之不同,但不能分辨不同學科的資訊需求量為該公式之運用上之限制,然瑕不掩瑜,「克拉普喬丹公式」仍在量的評鑑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克喬二氏之基本公式建立之後沃克特(Melvin J. Voigt)、麥克音尼士(R.M. McInnis)及美國大學院校圖書館標準(Standards for College Libraries)等皆仿效或修正本公式;大抵上除基本館藏量外,分別以頒授學位別、系所數目、課程數目、教師學生人數等為變數,藉資構定館藏鑑衡標準。總之,從「克拉普喬丹公式」問世以降,公式評鑑方法由於精確簡便,常為大學圖書館館藏評鑑時採用。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克拉普喬丹公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