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真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īng zhēn s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清真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īng zhēn sì |
解釋:
回教徒禮拜的場所。基本上為有蓬的開闊場地,殿中設有朝向麥加的米海拉布和敏拜爾。寺內不得供任何偶像或供品。寺外有宣禮塔,宣禮員在塔上呼喚信徒參加每日五次的禮拜。也稱為「禮拜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清真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asjid, Mosque |
作者: | 買德麟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明末清初中國回教學者以漢語「清真」稱自己信仰的宗教,故名。 西元六二二年九月穆罕默德自麥加遷徙麥地那途中,在古巴(Quba,麥城郊外一村名)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入麥地那後又在城內修建了一座較大的清真寺(即今之第二禁寺先知寺)。自此各地以建寺為發展宗教的基本措施。在阿拉伯半島,早期清真寺也是討論政治、軍事的地方。自阿拔斯王朝(750~1517)以後,清真寺兼辦教育,形成傳統。 隨著回教的擴張,清真寺吸收了許多其他民族的建築特點,形成以突出的穹窿、尖塔、大圓頂為主的獨特風格。清真寺以禮拜真主的殿堂為主體,配以宣禮尖塔、望月樓、經堂、沐浴室等形成建築群。但在曠野,路邊供牧民或旅行者臨時禮拜的清真寺,簡單到只有一間空房或圍起一片空場,稱為禮拜場所(Mussala)。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清真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