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際捕鯨委員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於1946年成立,由15國代表在美國華盛頓集會簽署國際捕鯨管制公約(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Whaling)以為人類後裔確保鯨類資源。其目的為對鯨類族群提供適保育,使捕鯨工業能持續發展。如今已有近40個會員國,其焦點已由過去推動捕鯨工業轉變為鯨類保護。IWC每年舉行年會一次,審覽最新資料並修定國際捕鯨協定。協定項目有:保護某些鯨種,成立保護區,設定限額、捕獲季節、地點、可捕之鯨體大小,禁捕幼鯨及正在哺育幼鯨之母鯨等。IWC並要求各國每年提交捕獲量統計及生物學報告。IWC組織的主席及副主席由會員推選,任期三年,自1976年起設有全職的秘書,如今其總部設在英國劍橋。在總會之下又設三個委員會(Committees):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s)、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s)及行政委員會(Financial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ttes)。技術委員會負責處理違法獵鯨及與原住民獵鯨相關文化事宜;行政委員會由主席提名代表國參與;科學委員會每年在主要大會開始前二週召開,或可為特殊事件臨時召開,其工作是提供資訊及建議,以供技術委員會擬定管制方案,並供大會投票表決。決議需經四分之三多數通過,並在90天後生效。如果簽約國不同意某項決議,可在90天內提出異議,說明該項措施不適用於該國的原因。如此新決議可不用於該國。法則之執行由國際推選之檢查員、觀察員等監督。但是IWC基本上沒有權力強制執行其各項決定,只能提出建議或提議,各委員國政府有充分的自主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際捕鯨委員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