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捨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ㄤˋㄒㄧㄚˋㄈㄤˋㄑㄧˋㄖㄨˊ:「ㄕㄜˇㄑㄧˋ」、「ㄕㄜˇㄇㄧㄥˋ」、「ㄍㄜㄕㄜˇ」、「ㄕㄜˇㄐㄧㄣˋㄑㄧㄡˊㄩㄢˇ」、「ㄅㄨˋㄕㄜˇ」。
  2. ㄍㄟˇㄅㄨˋㄖㄨˊ:「ㄕㄜˇ」、「ㄕㄜˇㄘㄞˊ」、「ㄕㄜˇㄧㄠˋ」。
  3. ㄔㄨˊㄎㄞㄖㄨˊ:「ㄕㄜˇㄨㄛˇㄑㄧˊㄕㄟ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捨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ě
解釋:
  1. 放棄、拋下。
    【例】割捨、捨棄、捨近求遠
  2. 布施、給予。
    【例】施捨、捨財
  3. 除開、除去。
    【例】捨我其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ě
解釋:
[動]
1.放下、放棄。如:「割捨」、「捨棄」、「捨近求遠」、「依依不捨」。
2.布施、給予。如:「施捨」、「捨財」、「捨藥」。《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又有捨了一吊香錢,抱個紙元寶去,說是借財氣的。」
3.離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故捨汝而旅食京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á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放下、放棄。如:「割捨」、「捨棄」、「捨近求遠」、「依依不捨」。《說文解字.手部》:「捨,釋也。」晉.陶潛〈桃花源記〉:「山有小口,髣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2. 離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故捨汝而旅食京師。」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上.粵西遊日記一》:「又一里,上小嶺,捨官道,右入山。」

3. 不顧慮。《儒林外史》第一回:「世人一見功名,便捨著性命去求他。」《醒世姻緣傳》第八一回:「我往蘆溝橋沙窩子上搭個棚,捨上我的身子,零碎掙了來還他。」

4. 佈施、給予。如:「施捨」、「捨財」、「捨藥」。《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又有捨了一吊香錢,抱個紙元寶去,說是借財氣的。」《紅樓夢》第六回:「如今上了年紀,越發憐貧恤老,最愛齋僧敬道,捨米捨錢的。」

5. 停留、止息。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感逝川之無捨,哀清暉之眇然。」唐.呂周任〈泗州大水記〉:「河瀉瓴建,不捨晝夜。」

6. 赦免、釋放。晉.袁宏《後漢紀.卷九.孝明皇帝紀第九》:「均獨正色曰:『夫忠臣守正,敢有二心,均雖死不易。』上聞而善之,即捨之。」《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下》:「上乘高望見之,欲捨其罰,恐虧軍令,乃迴轡入谷以避之。」

注音: ㄕㄜ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捨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