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欑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19
  • 總筆畫 23
  • 漢語拼音 cu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uán
解釋:
[動]
聚合、拼湊。通「攢」。如:「欑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聚竹合成之杖。《說文解字.木部》:「欑,積竹杖也。」《大清會典則例.卷一三八.工部.製造庫.鹵簿》:「朱髤欑竹旗竿二:左竿旗腰繡日月北斗,竿首用抹金龍頭;右竿旗腰繡黻字,竿首用抹金銅戟。」

2. 叢集、積聚。通「攢」。如:「欑集」。《說文解字.木部》:「欑,一曰叢木。」清.段玉裁.注:「〈蒼頡篇〉云:『欑,󴫝(聚)也。』」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既櫛比而欑集,又宏璉以豐敞。」晉.潘岳〈笙賦〉:「管欑羅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

3. 穿也。《說文解字.木部》:「欑,一曰穿也。」清.段玉裁.注:「此與金部鑽音義皆同。」

4. 暫厝。將靈柩暫時停放,待日後正式安葬。《宋史.卷三○.高宗本紀七》:「以孟忠厚為樞密使,充欑宮總護使。」民國.章太炎《新方言.釋宮》:「江淮吳越皆謂槀葬為欑,謂其屋為欑基。」

注音: ㄘㄨ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欑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