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司坦茵教育改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ein's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司坦茵教育改革,是指十九世紀初普魯士(Prussia)總理大臣司坦茵(Baron von Stein, 1757~1831)所推動的教育改革。一八○六年普法戰爭時,普魯士戰敗於耶拿(Jena),戰後為求復興,同坦茵獲任總理大臣(Chief Minister),提出多項改革,如一八○七年廢除農奴制度及封地租佃制度(feudal land tenure)。而在教育上,他一方面宣示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強政府對教育的控制。
  關於宣示教育的重要性方面,一八○八年他宣稱:「我們從基本原則出發,以至提升國民的道德、宗教及愛國的精神,逐漸注入勇氣、信心,及準備為國家的光榮及脫離外國的統治獨立而犧牲一切。……為遠比目的,我們主張必有賴於對青年的教導。如能藉以人類真實本性的方法,而使每種心智官能得以發展,每項生命的高貴原則能生機蓬勃與滋長,避免一切偏頗的教育,以及以前被忽略的人類力量與尊嚴所繫的趨向經小心培養時,則吾人期望見到身心健全的下一代成長,與更好未來的開始。
  關於加強政府對教育的控制方面,主要是在中央政府層級。一八○七年,先廢除一七八七年所誤原屬財政部的高等學務委員會(Oberschulkollegium),而在內政部(Ministry of Interior)下設教育局(Bureau of Education, or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Sektion fur den Kultus und den offentlichen Unterricht),主管教育事務,以期排除教士對教育事務的影響與干預,而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掌控。一八○八年則任命洪保德(F.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出掌該局,洪保德遂積極進行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參見「德國中等教育規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司坦茵教育改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