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麵包海星 - 教育百科
麵 | |
包 | |
海 | |
星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麵包海星Culcita novaeguineae又稱為饅頭海星,生活在水深10米以內礁岩海岸。成體的腕長約15~25公分。一般為5隻腕足,但腕足特別粗短,區分不明顯,與體盤連成一團,成體為圓五角形,體厚胖,形如超大型的波羅麵包或風行一時的巨蛋麵包。幼體棲息的水深似乎較淺,偶爾在潮間帶附近可以發現,體色呈斑駁的淺綠色,體型為扁五角形且邊緣板明顯,腕足較明顯,外形與成體差異頗多。個體的顏色變異頗大,但主要為紅、褐色系,體表上會有許多末端為黃色的小突起。本種主要以珊瑚蟲的活組織為食,因此在珊瑚礁區才有分布,但隨著臺灣珊瑚礁逐漸衰敗,目前已極為少見。分布於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臺灣則見於小琉球、南灣等地的珊瑚礁區,東北角海域偶爾可見。 |
|
知識 1: 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麵包海星 |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目名: | Valvatida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棲所環境: | 珊瑚礁區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拉丁綱名: | Asteroidea |
拉丁科名: | Oreasteridae |
中文目名: | 瓣棘海星目 |
拉丁屬名: | Culcita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分布深度: | 3~20m 淺海區 I |
中文科名: | 瘤海星科 |
中文綱名: | 海星綱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拉丁種小名: | novaeguineae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麵包海星 |
英文名: | Culcita novaeguineae |
描述: 又稱為饅頭海星,英名Cushion Star, Pin Cushion Seastar。成體的直徑約可達30公分,邊緣板明顯,腕足5隻,幼小時較為明顯,呈五星形,長大後腕足特別粗短,與體盤的區分不明顯,末端向上翻起且身體肥胖,背部呈網狀,猶如超大型的菠蘿麵包,體腔內充滿水分。個體的顏色變化很大,呈斑駁的淺綠色橘紅色、褐色、棕色、黃色和綠色,還會有很多小點。體表上會有許多末端為黃色的小突起,皮鰓區在背面及側面,肛門位於體盤中央略偏,篩板大型且凸起。 |
|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包括馬達加斯加、塞西爾、孟加拉灣、印度東部、印尼、澳洲、菲律賓、日本、中國南部、臺灣、新幾內亞、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等地區,臺灣地區分佈於屏東縣恆春半島、小琉球、東港,偶爾可見。 |
|
作者: | 陳育賢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