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是非題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shì fēi t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fēi tí
解釋:
敘述某項事實而讓學生判斷是或非的試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是非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rue-False Item
作者: 呂錘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是非題」是成就測驗和標準成就測驗題型之一,是以一個完整的敘述句,陳述某種正確或錯誤的概念、事實、原則、推論、因果關係……等,要求受試者辨別。一般的作答方式是:若此陳述句為「真」或「對」,則在題號前、括號內畫(○);若此陳述句為「假」或「錯」,則在題號前括號之內畫(×)。
  是非題的作答反應是截然二分的,故通常稱為「對立反應題」(alternative response items);其基本原理是根據矛盾律而編製的。根據矛盾律,一個陳述句的「真、對」或「假、錯」,兩種情形只有一種可能,沒有第三種。因此,是非題的陳述句必須清楚,不可模擬兩可,似是而非。有時是非題的作答方式也可改為讓學生回答 「是」或 「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正確」或「錯誤」、「事實」或「意見」等形式之題目。
  是非題作為成就測驗的題型,其優點是:容易編製、可適用於各種教材,且計分客觀和取樣廣泛。但其缺點是:僅能測量知識層次中最基本的學習結果,且受猜測概率影響很大,受試者可憑猜測答對其百分之五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是非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