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智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llect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智性」在哲學討論中常與「理性」(Reason)一概念通用。智性是指人的知的官能或能力,是心靈結構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使人超越感覺的層次,進行抽象思考。
  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心靈理論中,智性是心靈結構中最高級的心理能力,是人所獨有的能力。智性又有兩種,一為主動智性(Active Intellect),一為被動智性(Passive Intellect)。被動智性的功用在找出具體事物的共通特質,然後形成概念(如從許多具體而個別的馬形成馬的概念),再將許多概念聯結安排,形成有意義的判斷。主動智性和被動智性之別在於前者不需以感覺經驗為基礎,故可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且其存在其有永恆性;主動智性的作用在於使認識所有主體和客體事物變成可能,好像光的功用一樣,沒有光的作用,一切東西變得黯淡不明,同樣的,沒有主動智性,心靈所有的作用將無由發生。由於亞氏對主動智性與被動智性的關係並沒有明確的說明,後世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當代英國哲學家肯尼(A. Kenny)則主張,智性是人進行思考的能力。而人思考活動的內容則依附著抽象的符號而進行,故智性的基本功能在獲得及運用抽象符號背後的抽象概念;換言之,智性的功能在使思想活動及語言符號之表達變得意義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智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