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鬧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ㄩㄢㄏㄨㄚˊㄅㄨˋㄐㄧㄥˋㄖㄨˊ:「ㄔㄠˇㄋㄠˋ」、「ㄋㄠˋㄕˋ」、「ㄖㄜˋㄋㄠˋ」。
  2. ㄍㄢㄖㄠˇㄐㄧㄠˇㄌㄨㄢˋㄖㄨˊ:「ㄋㄠˋㄔㄤˇ」、「ㄋㄠˋㄕˋ」。
  3. ㄒㄧㄒㄧˋㄎㄞㄨㄢˊㄒㄧㄠˋㄖㄨˊ:「ㄒㄧㄋㄠˋ」、「ㄏㄨˊㄋㄠˋ」、「ㄋㄠˋㄉㄨㄥˋㄈㄤˊ」、「ㄋㄠˋㄔㄥˊㄧˋㄊㄨㄢˊ」。
  4. ㄗㄞㄏㄞˋ˙ㄉㄜㄈㄚㄕㄥㄖㄨˊ:「ㄋㄠˋㄕㄨㄟˇㄗㄞ」、「ㄋㄠˋㄐㄧㄏㄨㄤ」、「ㄋㄠˋㄔㄨㄥˊㄏㄞˋ」。
  5. ㄅㄧㄥˋㄊㄨㄥˋㄏㄨㄛˋㄑㄧㄥˊㄒㄩˋ˙ㄉㄜㄈㄚㄗㄨㄛˋㄖㄨˊ:「ㄋㄠˋㄉㄨˋ˙ㄗ」、「ㄋㄠˋㄆㄧˊㄑㄧˋ」。
  6. ㄋㄨㄥˋㄍㄠˇㄖㄨˊ:「ㄋㄠˋㄍㄜˊㄇ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鬧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ào
解釋:
  1. 喧嚷、嘈雜。
    【例】鬧區、喧鬧、鬧哄哄
  2. 發生。
    【例】鬧鬼、鬧水災、鬧瘟疫
  3. 發作。
    【例】鬧彆扭、鬧情緒、鬧肚子
  4. 擾亂。
    【例】鬧場、鬧事
  5. 戲耍、開玩笑。
    【例】胡鬧、鬧洞房
  6. 弄、搞。
    【例】鬧革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ào
解釋:
[動]
1.喧嚷、嘈雜。如:「喧鬧」、「吵鬧」、「當年的餿水油事件著實鬧了好一陣子。」
2.生、發生。如:「鬧饑荒」、「鬧水災」、「鬧瘟疫」、「這屋子鬧鬼。」
3.發洩、發作。如:「鬧彆扭」、「鬧情緒」。《紅樓夢》第五七回:「寶玉聽了一個『林』字,便滿床鬧起來。」
4.擾亂。如:「鬧場」、「鬧事」。《紅樓夢》第六○回:「偏那趙不死的又和我鬧了一場。」
5.戲耍、開玩笑。如:「胡鬧」、「鬧洞房」、「別鬧了」。
6.弄、搞。如:「鬧革命」、「鬧得大家不歡而散。」《紅樓夢》第五七回:「都是你鬧的,還得你來治。」《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如今事情鬧這麼田地。」
[形]
1.擾嚷不安靜。如:「鬧市」、「鬧區」、「鬧哄哄」。
2.濃盛。宋.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詞:「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nāu
又音: lā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吵雜、喧嚷。
  2. [[動] ] 戲耍、作弄。
  3. [[動] ] 招惹事端。
音讀: lā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