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短柄黑鮟鱇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短柄黑鮟鱇
英文名: Melanocetus murrayi
描述:
體短且高,呈球形;頭長佔體長比例短。吻觸手短;餌球末端呈錐形,不具黑色素;眼小。口大,口裂接近垂直;具有巨大的犬齒狀牙齒;下頜牙齒較密集,數量約46-122顆,隨成長而增加;下頜牙齒排列方式特殊,且左右兩側不對稱;鋤骨前端內凹;上下頜等齊;下頜聯合骨具棘;具翼蝶骨、上篩骨及頂骨;不具上下頜韌帶;舌頜骨雙頭型;主鰓蓋骨雙叉,上分叉較為退化;下鰓蓋骨較為纖細,與主鰓蓋骨等長,具有強壯之前棘。腹骨呈鐘擺形,下端較寬;咽鰓骨I及IV及上鰓骨I退化;第二頭鰭鰭條退化僅剩基骨。鰓孔成卵圓形,位於胸鰭基部;體表表皮具黑色素,包括口腔及腹腔,但胃部不全為色素覆蓋。全身佈滿極微細小之棘狀物或無,表皮較薄。雄魚皮膚裸露;背鰭鰭條11以上;表皮為亮棕色;內部具色素層分布;上頜齒骨齒6-8顆,下頜5-6顆;眼部徑約為9 %SL;眼球晶體具有白色區塊。本種其它之計算形質如下:背鰭鰭條10-14,尾鰭鰭條8-9。測量形質(in %SL):額骨最窄部位寬9.1-17.8 ;最長下頜牙齒約為7.7-16.7 。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在西太平洋沿岸,包括日本、中國、臺灣及菲律賓皆有採獲。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