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赤背松柏根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山區或開墾地。沒有攻擊性。日夜間皆會活動,以爬蟲類的蛋為主食,也會吃綠蠵龜的蛋。每窩產卵3-6枚。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赤背松柏根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0~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黃頷蛇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Oligodon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olub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東南亞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赤背松柏根
英文名: Oligodon formosanus
描述:
赤背松柏根是一種小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72公分,牠的體型短小而圓胖,頭小型,身體背側有一條磚紅色的縱帶由頭部向後延伸至尾部。頭部後方與頸部間有一明顯的倒V字型黑褐色斑紋,其前方有時會有另一個較不明顯的V字型斑紋。赤背松柏根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進行生殖,每窩可產下卵3到6枚,出生仔蛇全長可達13公分。
分布:
赤背松柏根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和蘭嶼1000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此外,在中國西南、中南部地區和越南也有分布。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Oligodon formosanus (Günther, 1872)
形態:
中、小型蛇類,頭部橢圓,吻端較短,頭後方有一深褐色之人字紋。體中央有1條橙紅色之縱紋,自頸部延伸至尾部,背鱗列數為19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南及西南部、越南。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地區之開墾地、森林之邊緣地帶及灌木叢生的環境;原本極為普遍,近年數量似有減少之趨勢。日、夜間均會活動,以鳥或爬蟲動物的卵為主要食物來源。卵生,每窩可產卵10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赤背松柏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