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蕺菜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í cài |
解釋:
植物名。三白草科蕺菜屬,多年生草本。莖綠白色,葉互生,卵形。初夏開花,穗狀花序基部具白色總苞四至六枚,花小而密集。蒴果頂裂。全株有強烈的魚腥味。可入藥,有散熱、消腫等功效。多產於中國大陸、日本及喜馬拉雅山區等地。也稱為「魚腥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蕺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科名:三白草科 Saururaceae 中文名:蕺菜 俗名:臭腥草 植物型:多年生草本 |
|
知識 1: 溼地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蕺菜 | |
中文門名: | 種子植物門 |
中文綱名: | 雙子葉植物綱 |
紀錄類別: | 維管束植物知識單元 |
生活型: | 草本 |
中文科名: | 三白草科 |
拉丁種小名: | cordata |
生態分布: | 台灣 |
拉丁界名: | 植物界 |
花序種類: | 穗狀 |
果種類: | 蒴果 |
拉丁科名: | Saururaceae |
植物等級: | 原生 |
拉丁門名: | SPERMATOPHYTA |
學域-大分類: | 植物-維管束植物類 |
拉丁屬名: | Houttuynia |
中文界名: | Plantae |
保育等級: | 普遍 |
葉種類: | 單葉 |
拉丁綱名: | DICOTYLEDONS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蕺菜 |
英文名: | Houttuynia cordata |
描述: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具特殊味道,似魚腥味;地中之根莖橫走,多分枝,具節,地上之莖直立,亦具節。單葉,互生;卵狀心形;全緣;基生5~7出脈,托葉1,著生葉柄基部。花兩性,穗狀花序,無花被。蒴果球形。 |
|
分布: 台灣低、中海拔山區之潮濕地,中國、喜馬拉雅山、日本、琉球、爪哇等。 |
|
作者: | 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