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絆 - 教育百科
絆 |
|
- 部首 糸
- 部首外筆畫 5畫
- 總筆畫 11畫
- 漢語拼音 bà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à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àn |
解釋:
[名] 勒馬的繩子。《北史.卷二六.宋隱傳》:「軍人有盜馬絆者,斬而循,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 [動] 1.行動時,被東西給纏住或擋住。如:「絆倒」。《水滸傳》第六九回:「那馬卻待回頭,背後絆馬索齊起,將馬絆倒。」 2.引申為約束、纏累的意思。如:「羈絆」。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宋.蘇軾〈送春〉詩:「夢裡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puànn
|
解釋:
|
|
音讀: | puà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勒馬繩。《說文解字.糸部》:「絆,馬縶也。」《北史.卷二六.列傳.宋隱》:「軍人有盜馬絆者,斬而循,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 2. 行動被事物所阻擋。如:「絆倒」、「絆跤」。《水滸傳》第六九回:「那馬卻待回頭,背後絆馬索齊起,將馬絆倒。」《紅樓夢》第一二回:「別是在路上有人絆住了腳,捨不得回來也未可知。」 3. 約束、纏累。如:「羈絆」、「牽絆」。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宋.蘇軾〈送春〉詩:「夢裡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 |
|
注音: | ㄅㄢ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絆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