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養心寡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養心寡欲」語出〔孟子‧盡心下〕;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認為人的口鼻耳目四肢感官的欲望,不可放縱而一味的追求;多欲而沒有節制,將會失其本心,使人沉淪陷溺,不可自拔。因此主張「養心最好的方法是寡欲」;如能寡欲,無形中便產生了養心的作用,即使偶爾還有放失,也就是偶然還會生些欲望,也不至於放失太多的本心。但是,如果欲念太多,就會散失本心,所存的善性也就所剩無幾了。
  孟子的這個觀點,可能使縱欲的人認為不近情理,其實人生最大的苦惱,就是由於所欲太多,因為不是每個欲望都能實現,不能實現便會感覺煩惱,而實際上所欲的,也並非必須的。如果終日為欲所苦,自然無暇想到養心,結果反而身受其苦。所以心和欲互為消長,養心則可寡欲,多欲則會失心,從實際驗證,不難取得實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養心寡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