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間歇因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mittency factor
作者: 苟淵博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切自由亂流,在其外緣都呈現一間歇現象。此現象是由於自由亂流,向其域外的非亂流流域之捲增(entrainment)或入侵所形成。這樣所形成的一個瞬時入侵界面(bounding),必是起伏交錯,面內為自由亂流域。如果將一支測速儀(anemometer)設置於此外緣之定點上,則由於此入侵界面之往返通過此點,則可從記錄中顯示此一交混的間歇性。記錄顯示密集動亂的部分,是為測速儀處於自由亂流中;記錄顯示稀疏緩動的部分,是為測速儀處於外域之非亂流中時。因此,記錄中出現自由亂流的機率,乃是一統計上的興趣。為此問題設定一個量,稱此量為動亂間歇因數Ω,Corrsin (1943),Ω示測點上發生自由亂流記錄的時間,與全部測量時間之比值。圓形潛噴射流,當發展至完全紊亂噴流時,流中真正達到完全紊亂的部分,是僅屬於半徑為 以內之中心部分,其Ω=1。此部分以外,Ω乃下降,形成一漸變段,此段之外為一環狀黏性域。下圖為Corrsin及Kristler二氏(1942)於潛噴射流試驗所得之間歇因數Ω之分佈圖,在距噴流中心軸ζ2=r/(r+a)=0.01處,r 為距離;a 為噴流口徑;Ω值約為噴流軸上之一半。尾流及亂流壁流層之Ω值,亦皆已由試驗定得。圓噴射流Ω=1之流心,較圓柱尾流者為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間歇因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