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匡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ㄈㄤ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6
  • 漢語拼音 kuā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āng
解釋:
  1. 改正、扶正。
    【例】匡正、匡謬
  2. 救濟。
    【例】匡救
  3.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āng
解釋:
[動]
1.改正、扶正。如:「匡正」、「匡謬」。《左傳.襄公十四年》:「過則匡之。」《史記.卷六二.管晏傳》:「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救濟。如:「匡救」。《左傳.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災患。」《管子.五輔》:「養長老,……弔禍喪,此謂匡其急。」
3.輔佐、幫助。《漢書.卷八.宣帝紀》:「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上匡天子,則為桓文。」
4.料想。《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你是個做經紀本分人兒,那匡你會溫存,能軟款,知心知意。」《二刻拍案驚奇》卷一○:「方氏大怒道:『你就匡我養不出,生起外心來了!』」
[名]
1.眼眶。通「眶」。《史記.卷一一八.淮南王傳》:「於是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
2.姓。如漢代有匡衡,清代有匡輔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ong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古代盛飯之用具。段注本《說文解字.匚部》:「匡,飯器,筥也。」

2.方正、端正。《玉篇.匚部》:「匡,方正也。」《周禮.考工記.輪人》:「是故規之以視其圜,萭之以視其匡也。」《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

3.改正、糾正。如:「匡正」。《左傳.襄公十四年》:「過則匡之。」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惜李集無有斐然繼起者,爰合三家之註訂之,芟柞繁蕪,補增闕略,析疑匡謬,頻有更定。」

4.輔助、幫助。《廣韻.平聲.陽韻》:「匡,輔助也。」《三國志.卷八.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張魯》:「上匡天子,則為桓文。」《西遊記》第九回:「學生到此,全賴諸公大力匡持。」

5.救濟。如:「匡救」。《左傳.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災患。」《管子.五輔》:「養長老,……弔禍喪,此謂匡其急。」

6.料想。《孤本元明雜劇.打覬鏄》第四折:「不匡還出不了你的手,多時不見。借酒來,我與兄弟敬一杯。」《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佔花魁》:「你是個做經紀本分人兒,那匡你會溫存,能軟款,知心知意。」

7.眼眶。同「眶」。《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淮南厲王》:「於是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

8.姓。如漢代有匡衡,清代有匡輔之。

@A03000

注音: ㄎㄨ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