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連續漸進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hod of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作者: 陳啟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連續漸進法是訓練個人達成所期望的特定行為時,以特定行為為終點行為。為達成此終點行為,必須以已有的行為當做起點行為,把自起點行為至終點行為之間必要的行為反應依序分析排列,然後適時對個體所表現的正確反應給予增強,使能逐步做到,且漸漸接近終點行為的反應。此種養成新行為的方式稱為行為塑造(shaping),亦稱連續漸進法或漸次接近法。施金納(B.F. Skinner)在一九五三年曾用這個方法來訓練鴿子抬頭的反應,使鴿子的頭越抬越高。現在的行為改變技術也常使用這種方法。
  在新行為的塑造過程中,為使連續漸進法確實有效,需注意下列要點:
  1.要有明確的目標行為來做終點行為。
  2.從舊行為中找出適當的行為作訓練時的起點行為。
  3.把從起點行為至終點行為之間必要的行為反應分析排列,以便依次增強。
  4.對於每一階段新養成的行為要多加增強,無關的行為則予以消弱。
  5.在連續漸進的過程中,如果某一反應的塑造有困難,就須退回一至兩步,重新做起。
  6.透過像這樣的循序漸進過程,一步一步增強,直到所期望的目標行為出現而且穩固為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連續漸進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