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濕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iva; Shiva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神祇名。印度教三世神的第三位体,代表滅生,同時按印度教破壞後重生的哲學,濕婆也是重生的力量。另外兩位是毘濕奴(Vishnu)與婆羅賀摩(Brahma),濕婆可在冥想與苦行中造就奇蹟,故為苦修者崇敬之神。早期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裡,濕婆的神格屬於一個名叫儒德羅(Rudra)的神,在史詩中,祂被描寫成無所不能,無所不有的神,祂住在凱拉薩(Kailasa)山上,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妻子,名叫帕爾婆蒂(Parvati),這妻子善變,常以不同的面目和名稱出現。濕婆被譽為舞蹈之王,在裘拉王朝時代,西元十一至十二世紀,製造出很多青銅神像,其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是舞蹈的濕婆,稱為Shiva Nataraja,濕婆扮演一個舞蹈者,跳著「宇宙舞」(Cosmic dance),象徵宇宙由毀滅至再創造的全部過程;這樣的銅像在瑞士蘇黎士克雷伯格博物館中收藏一尊,高八十二公分。而北印度也保留有祂妻子卡里(Kali)跳「死亡女神」的舞姿。
Shiva Nataraja(圖:張素珠提供)
參照:
【參  照】《西洋文學辭典》、《印度藝術史概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濕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