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玁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n
解釋:
  1. →玁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n
解釋:
參見「玁狁」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玁狁」:匈奴於周朝時之名稱。中國秦漢時北方之游牧民族。夏朝時名為「獯鬻」。周朝時名為「獫狁」、「玁狁」。戰國時,分布於秦、趙、燕以北之地區。秦朝時為大將軍蒙恬所敗而北徙。楚漢之際,統治大漠南北。東漢時,分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後,匈奴之名不復見於中國史籍。《玉篇.犬部》:「玁,玁狁,北狄也。」《集韻.上聲.琰韻》:「玁,周謂北夷曰玁狁。」《詩經.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鄧艾》:「是時并州右賢王劉豹并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獸心,不以義親,彊則侵暴,弱則內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漢祖有平城之圍。』」亦稱為「葷粥」、「葷允」、「獯戎」。

注音: ㄒㄧ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玁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