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毒性化學物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vironmental Toxic Chemical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又稱毒性化學品。環境介質(水、氣、土壤、廢棄物、生物等)中存在的毒性化學物質。可分為毒性無機汙染物(如鉻、汞、氰化物、石棉等)和毒性有機汙染物(多環芳香烴、多氯聯苯、戴奧辛等)。按其來源可分為人工生產的毒性化學品和非產品性之化學毒物。後者包括:1.天然環境釋放的毒性化學物質,例如金屬鉈、鉛等;2.化學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毒性副產物,如生產氯酚類農藥產生的戴奧辛;3.生產工藝過程產生的毒性化學物質,如煉焦過程中產生的酚類物質;4.環境中由於二次反應生成的有毒化學物質,例如:烷基汞等。據統計,美國化學文摘登錄的化學品總數口超過了700萬種,其中毒性化學品約有10餘萬種;環境中的化學品約萬餘種,常見的有2000至3000種。化學物質(化學品)對人和生物的致毒性是一種相對的含意。當某種化學品的劑量過高時會出現急性中毒,少量長時間接觸時則顯現慢性毒性或無毒,缺少了某種物質(元素)則會致病。故亦有將環境毒性化學品的一部份稱之為潛在有毒化學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毒性化學物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